穿过凤池隧道,便进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境内”。这个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内的企业,辅有林立的商铺、来往的车辆、喧嚣的菜市场、书声朗朗的学校、品种丰富的食堂、曲径通幽的公园等,俨然一派繁华的景象,人们亲切地以“城中之城”冠之。
鸟瞰水钢。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淌,这里工业化早期的奠基岁月与“三线”建设的辉煌篇章虽已渐行渐远,但“三线”记忆并未消逝。
1号高炉。
水钢一号高炉,作为工业时代的宝贵遗产,与时代沉淀的“水钢精神”,构成了这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
步入坦克山环抱的幽静谷地,昔日一号高炉的巍峨烟囱已不再吐露烟云,曾经沸腾的生产景象已被宁静取代。周边的空旷地面,藤蔓缠绕着一台台沉默的旧机器,为这片工业遗址披上了一层岁月的青苔。
一号高炉“诞生”于1919年,先在鞍山制铁所建设投产使用。1966年,随着“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如何把“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建成有钢有铁、打不垮、拖不烂的“硬三线”,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摇篮”的鞍山钢铁厂责无旁贷。
鞍钢当时就派出5000多人奔赴六盘水,就这样,远在东北的一号高炉就被跋山涉水搬运到了六盘水,开启了恢宏的“三线”建设。
三万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来到乌蒙大山建设水钢。
1970年10月1日水钢正式投产,看到炉内流出的滚烫的铁水,全场顿时锣鼓喧天,大家流着泪相互拥抱祝贺。
在水钢创业馆里,至今保存着一块被称作“争气铁”的铸铁样品。这块长12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铸铁样品,正是水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制成的铸铁样品。
“三线”建设时期水钢大会战。
此后,水钢经历了一系列里程碑事件:
1979年1月1日,水钢2号高炉开始出铁;
1984年11月13日,水钢炼钢厂1号转炉炼出合格钢水并浇出合格钢锭。自此,结束了贵州无普钢的历史;
1987年6月9日,水城钢铁厂完成企业改制,正式成为水城钢铁公司;
1994年12月21日,水钢集团公司的成立宣布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启;
1997年12月24日,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再次改革,转变为“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2005年4月29日,首钢成为水钢集团的最大股东,公司更名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3月29日,随着4号高炉的启用,首钢水钢的钢铁年生产能力跃升至500万吨,实现了产能的重大突破;
2014年8月,首钢水钢积极响应国家化解产能号召,产能规模从500万吨优化到350万吨,完成了历史使命的一号高炉停炉。
4号高炉中控室。
水钢智慧中心。
机器人焊接。
“在钢铁市场最好的时期,1号高炉每月带来的经济效益粗算下来可达3.9个亿。”水钢炼铁事业部制粉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钟鑫说。
如今,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高炉,身姿依然挺拔,被列入了中国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虽不再服役,却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新的工业旅游点,接待着一批批前来参观的人们。
随后,我们来到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钟山区月照街道双洞村下扒瓦组的水钢大河引水工程。
大河泵站,作为水钢能源事业部供水作业区的关键设施,其前身为水电厂的大河车间,紧邻保华镇与发箐乡。这里不仅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被连绵群山温柔环抱,还能隐约听见下扒瓦河的潺潺流水。
原水电厂大河车间办公楼。
打开画卷,时光定格在1997年5月。
水钢自1966年创立之初,秉承“生产优先于生活”的原则,导致生活服务及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与质量问题。彼时,市政供水系统尚未覆盖水钢区域,工厂与居民的用水问题长期悬而未解,水质浑浊,水量匮乏。特别是1997年5月,连续暴雨引发山洪,大河水源遭受严重污染,水钢水电厂净化设备陷入瘫痪,生产与生活的生命线双双告急。
面对困境,一则关于大河附近隐藏水源的消息点燃了希望之光。水钢紧急召开会议,决定启动大河引水工程。
1997年5月14日,工程破土动工。山谷间,帐篷与工棚迅速搭建,成为临时的家与战场。工程师与工人并肩作战,管道设计与铺设几乎同步推进。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道路不通,荆棘遍地,运输直径70厘米的管道成为巨大挑战。职工们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将管道分段肩扛手抬,穿越无人之境。夜以继日,白天挥汗如雨,夜晚则聚首总结,团队上下一心,以质取胜,争分夺秒。“工程不成,无颜归乡”的信念激励着每一个人。
仅仅十多天后的6月1日,当清澈的水流冲破阀门,喷涌而出,所有人的努力都化为激动的泪水。供水作业区主任向友生回忆道,那种旗帜飘扬、肩挑背扛,不畏艰难、大干快上的场景,仿佛重回到“三线”“练兵场”。
大河精神陈列馆内一角。
大河引水工程不仅解决了水钢的燃眉之急,更孕育了“看准的事快定,定了的事快干,干就干出一流水平”的大河精神。此精神如同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水钢人将其精髓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催生了“炼钢精神”“高炉精神”“一轧精神”等一系列先进理念与实践案例,为构建“自强、开放、创新、追求”的水钢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水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
在大河泵站的陈列馆内,“大河精神”以生动的照片和深情的文字永恒定格,这些珍贵的记录无声地诉说着一种精神的崇高与传承。讲解员李彦娟眼中闪烁着泪光,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大河泵站1号泵站。
在下扒瓦河边的1号泵站旧址,水钢初创时期的烙印依旧清晰可见。这座建于1968年的泵站,由一块块坚固的大石砌成,屋顶上那颗鲜红的五角星显得庄严肃穆,墙体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历久弥新。
1968年修建的1号泵站。
“大河引水工程的奇迹就从这里开始,泉水经由此泵站接力,最终流向水钢的每个角落。”站长李荣田言语中满是自豪。
五十多年过去了,老泵站依然坚守岗位,如今主要负责抽取下扒瓦河水供给工业需求,而其侧新建的泵站,则承担起抽取泉水以补给部分生产用水,并为仍居住在水钢的老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的重任。
铁片区全景。
从“三线”建设铸造的精神丰碑,到今天“忠诚、担当、务实、创新”的新时期水钢精神,水钢的历史宛如一部雄浑的史诗,回响在十里钢城,不断激发新一代水钢人踏上新的探索之旅。
“接力棒已握在我们手中,‘三线’精神不仅在历史中,更在我们每个水钢人的日常,是我们共同的信念和行动指南。”这是水钢员工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也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孙大方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喻 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